来源:哈佛商业评论本文作者沃尔特·艾萨克森(WalterIsaacson),《乔布斯传》作者,现任阿斯彭研究所(AspenInstitute)的CEO,曾任CNN董事长以及《时代周刊》主编。乔布斯的传奇已是广为传诵的创业神话,在这条人生轨迹上,一路引领了七个产业的变革:个人电脑、动漫电影、唱片、移动通信、平板电脑、零售和数字出版业,跻身美国最伟大的创新者之列。乔布斯是怎么做到的?这个问题将是商学院在未来一个世纪要去研究的课题,而我认为以下14点就是他成功的关键所在。1.专注到极致年,乔布斯重返苹果,当时的苹果正在生产不同系列的电脑和外设产品,其中包括十多个版本的Macintosh,整个产品布局十分杂乱随意。在长达一星期的产品总结会后,乔布斯终于受够了。“够了!”他大喊道,“这太疯狂了。”他抓起一只记号笔,光着脚信步走到一面白板前,画了一个二乘二的表格宣布说,“这才是我们要的,”在两栏的顶端,他写下“消费者”和“专业人员”,在两行的前端他写下“桌面”和“便携”。他告诉团队,他们的工作就是要生产四个伟大的产品,表格的每一格代表一个产品,其余的产品应该全部取消。全场一片静寂。通过让苹果聚焦于生产四种电脑,乔布斯成功地挽救了公司。“决策不去做什么和决策去做什么同等重要,”他告诉我,“这道理适用于企业,也适用于产品。”2.极简主义伴随乔布斯禅定般专注的,是他化繁为简的能力。他总能通过保持事物精华,去除掉多余部件来简化事物。“简洁是终极的复杂”,出自于苹果公司第一本宣传手册。乔布斯对简洁的追求,不只是意味着忽略复杂的功能,更意味着征服复杂结构的自信。他意识到,如果要达到一种深度的简洁,那么就要用户友好,而不是挑战用户。3.极致追求乔布斯和苹果公司对用户体验进行端对端的负责——这一点很少有公司能够做到。从iPhone的ARM微处理器性能到用户在Apple商店购买手机,用户体验的每一个方面都被紧密地连接到一起。无论是八十年代的微软还是今日的谷歌,他们都采取了更开放的方式,允许自己的操作系统和硬件被各种不同的硬件厂商所使用,而这一方式也曾经被认为是更成功的商业模式。但是,乔布斯坚持认为这种方式只会产生劣质的产品。“人们都很忙,”他说。“比起费神思考如何同步电脑和各种设备,他们有更意义的事去做。”乔布斯这种强迫症似的、“整体式”的责任感,部分来源于他极具控制欲的个性,部分源于他对完美主义的极致追求。这种方式的确无法带来最大的短期利润,但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垃圾产品、错误信息和丑陋界面的世界中,它带来的是令人惊艳的产品和无比舒畅的用户体验。有时候,被一个控制狂控制也不是一件坏事。4.持续超越一家创新公司的标志,不仅在于发现新的想法,它也应该知道如何在落后的时候超越对手。乔布斯在开发第一代iMac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。当时他忙于让电脑在处理图片和视频时更加强大,却在处理音乐方面落后于对手。但是,他没有仅仅升级iMac的光驱来追赶对手,他决定要建立一个整合的系统来改变整个唱片行业。其结果就是iTunes、iTunes商店和iPod的结合,让用户可以购买、分享、管理、储存和播放音乐,这比任何对手都做得更好。在iPod获得巨大成功后,乔布斯不但没有任何庆祝,反而开始思考什么东西能够打败iPod。而其中一个可能性,就是手机生产商将音乐播放功能加入到他们的产品中。于是,他亲手创造了iPhone来蚕食iPod的市场。“如果我不这么做,别人也会。”他说。5.产品重于利润八十年代早期,乔布斯正带领他的小团队开发第一代Macintosh,他的口号是要让它变得“好得令人疯狂”。后来,这款成本高昂的电脑演变成了他被逐出苹果的导火索。不过正如乔布斯所说,Macintosh“在宇宙中留下了印记”,并加速了家用电脑的变革。最终,他找到了平衡点:专注于创造伟大的产品,利润自然而然就来了。乔布斯的归来,使苹果的重心回归产品创新。他和团队一鼓作气地开发了iMac和PowerBook,接着是iPod、iPhone和iPad。他对此解释说:“我追求的是建立一家经久不衰的公司,所有员工的目标都是开发伟大的产品,其它一切都是次要。当然,追求利润是很重要,利润是创造伟大产品的前提,但是我们的驱动力是产品,而不是利润。”6.相信直觉乔布斯第一次带领Macintosh团队进行集训时,一位成员询问是否应该进行一些市场调查,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。“不用,”乔布斯答道,“在我们向消费者展示我们的产品之前,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”他当时引用了亨利·福特的名言:如果我问消费者想要什么,他们可能会告诉我,他们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马。